影视产业前沿系列讲座║深耕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王海洲教授解读发展脉络,助力电影强国征程

发布者:易华米发布时间:2025-10-14浏览次数:10

1013,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在佛山校区同心楼105举办影视产业前沿系列讲座,本期主题为《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的发轫和发展》,主讲嘉宾为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院院长王海洲我院研究生和青年教师60余人参加学习交流共同探讨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路径与未来方向。

讲座伊始,王海洲先点明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我国已成为民族电影文化占主导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从“电影大国” 迈向 “电影强国” 仍需突破三大核心问题分别是:如何在创作中彰显民族风格,用中国化电影语言讲好故事;如何建立属于中国电影的理论话语体系,避免长期依赖西方理论框架;如何通过电影塑造更立体的中国形象,让文化价值真正走向世界。

随后,王海洲梳理了中国电影学派的涵育轨迹。他提到,这一概念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学院派”到 “新学院派”再到“中国电影学派”的渐进过程。他还以《小城之春》《黄土地》《流浪地球》等不同时期的经典影片为例,说明中国电影始终在探索民族文化与影像表达的融合,这为学派构建奠定了实践基础。

“意义与使命” 环节,强调,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既是响应国家文化战略的要求,也是电影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目前学派已在三方面推进工作:理论建设上,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中心,厘清理论脉络;产学实践上,推出《不成问题的问题》《搬迁》等“新学院派” 影片,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纳贤育才上,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优化电影教育模式,为行业储备新生力量。截至 2022 年,相关团队已举办 20 余次全国及国际性学术论坛,在《人民日报》《电影艺术》等平台发表 37 篇核心论文,出版《想象中国》《中国电影与文化传统》等专著,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的格局。

最后,王海洲谈到中国电影学派的长远目标:既要扎根传统文化,从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美学养分,构建有中国特质的电影美学体系;也要保持国际视野,打破地域与学科壁垒,用全球观众能理解的视听语言,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中国智慧。“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王海洲教授在讲座尾声强调,他表示中国电影学派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需要一代代影人共同参与的“开放工程”。

本次讲座以清晰的脉络、鲜活的案例,让同学们深入理解了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既为高校影视创作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行业从业者指明了文化深耕的方向。王海洲教授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对中国电影的热忱,更让在场师生感受到了构建本土电影学派的责任与使命。